网站首页 聚焦杭锦 公告公示 文明创建 身边好人 道德讲堂
我们的节日 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展播
志愿服务 未成年人 领导活动 文明影音 评论•深度 道德模范
文明实践在行动 创建全国县级文明城市动态

纪念抗战胜利69周年 那些我们不该忘记的面孔

作者: 发布时间:2014-09-04

                                                         

  少先队员为抗战老兵佩戴红领巾

  甘肃抗战纪念馆开馆正是为了向人们展示抗战老兵的动人经历,让人们不忘过去,更要将老兵们的革命精神传承下去。对于纪念馆的开馆,抗战老兵们纷纷表示非常支持,王庆瑞、庞雨水、杨修明等8名老兵代表为甘肃抗战纪念馆揭幕。很多市民自发来到现场参加活动,九十多岁的赵宝印老人就是其中之一,采访中他说,我们不能忘记历史,更不能忘记这些抗战老兵,纪念馆的建成为后人留下了一笔珍贵的财富。少先队员向抗战老兵、将军们献花、佩戴红领巾,而特邀的将军们共同为抗日英雄颁发“民族脊梁抗日英雄”铜牌和荣誉证书。

  回忆起当年,老兵们依旧激动不已,每个人的经历都让人感动;说起今天的生活,老人们又是一脸的幸福,因为他们知道这份幸福是多么的来之不易。

  王庆瑞:从娃娃兵到师长

  今年已经89岁高龄的王庆瑞老人,在子女的陪同下,来到现场参加活动。老人显得十分激动,“国家没有忘记我们,真没想到我们的事迹还能被大家所了解,我这一辈子也值了,现在我们的生活也很好,很多政策我们都能享受,这都要感谢国家。”

               王庆瑞(中)

1939年王庆瑞便离开家乡河北定州,加入望都游击队,那一年他才刚满14岁。“在刚到游击队的头一年,我们主要的任务就是破坏铁路线、清除汉奸。”

  “说起打日本人的故事多得很,我们的队长会武术,枪打得准,还会日本话。在一次战斗中在队长的带领下,我们打死过好多的日本兵,其中还有日本军官,随后我们又换上日本军服,队长说着日本话把我们带进了鬼子的炮楼,直接从内部把鬼子窝给端了。”王庆瑞老人回忆道。

  1941年,王庆瑞担任晋察冀军区三分区后勤部部长警卫员。1943年,他跟随领导调往冀中军区,担任司令员杨成武的警卫员。1950年,王庆瑞前往参加抗美援朝。之后,在宁夏、兰州地区军队任职。上世纪80年代,王庆瑞以副师级别离休,目前居住在兰州。如今的王庆瑞老人,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每天都闲不下来,除了不能长时间的行走,耳不聋、眼不花,坚持每天在院子里散步20分钟,活动筋骨。余下的时间,王庆瑞用来练习书法、画脸谱、篆刻。

  王益华:幕后的巾帼英雄

  90岁高龄的王益华老人,是老兵中为数不多的女性,虽然从参加革命到战争结束,老人都没有走上真正的前线,但老人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幕后英雄”。

                  王益华(中)

  1936年,12岁的王益华老人就在家乡山东参加了革命。一年之后“七七事变”爆发,很快山东就成为了日本的占领区,为了解放家乡,老人毅然决然的投入到战争中。“当时我年纪太小,再加上还是个女孩子,所以就加入了妇女救国会,当时的山东许多村庄成立了妇救会。妇女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教育、动员亲属和村民们参军、准备军鞋、军粮等军需物资,照顾伤病员。”

  “其实我的原名叫郑淑卿,之所以改名就是因为当时的环境太恶劣,为了躲避日本兵的抓捕,才改名叫王益华,结果不成想,这一改王益华这个名字就跟了我半个多世纪。”全国解放以后,王益华担任过沈阳妇联主任,上世纪60年代,为了响应全国动员支援西北的号召,王益华和家人来到了兰州,在兰州市皮革公司担任党委副书记。面对如今的生活,老人感慨地说:“拿着离休工资,儿女都各有所成,真的是很不错。回想我们小时候,如今的这一切想都不敢想。”

  杨修明:重伤不下火线

  生于1918年的杨修明老人是河南汝阳人,先后参加过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羊马河战役、蟠龙战役、青化砭战役。“电影《七天七夜》的原型就是我父亲和他的那些战友。”说起当年父亲参加的战役,老人的子女都显得十分自豪。

                       杨修明

  1936年,18岁的杨修明为了替换父亲被国民党抓为壮丁。“当我们经过一个山沟的时候,山上的土匪打枪解救他们在壮丁队伍里的亲戚,现场很乱,我就趁机逃跑了。逃跑以后,我不敢回家,只能一路向西,在走了一个多月后,在陕西,遇到了八路军115师。”没过多久,杨修明就跟着部队前往山西平型关。平型关大捷后,杨修明又先后参加了百团大战、羊马河战役、青化砭战役等战役。

  在羊马河战役中,杨修明带领战士抓了160个人,俘获30多匹马。荣获一等功,当了营长。事迹也被登在报纸上了。此后,杨修明从连长直接升为营长。不幸的是,杨修明在这场战斗中身体多处“挂花”,左手、左大腿、两个肩膀都受伤了,被鉴定为二级伤残。

  丁文祥:回族抗日英雄

  89岁的丁文祥,已经不能像当年一样,腰里别着4个手榴弹,扛着梯子去冲锋陷阵了,但老人的思维却十分清晰。说起自己现在最喜欢做的事情,老人脱口而出“打打麻将、下下象棋。”

 

                      丁文祥

  丁文祥,回族,1925年出生在武术之乡河北孟村回族自治县。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侵略者迅速占领了河北沧州孟村回族自治县。“鬼子特别残忍,烧杀抢掠,活个人真不容易!”丁文祥说,老家孟村沦陷得早,他们遭受了日军惨绝人寰的侵略。1942年,当地党组织宣传如何打鬼子、如何抗日时,年仅17岁的丁文祥选择参加冀鲁边区回民支队,成为一名八路军。从那时起,丁文祥就开始了自己4年的抗日之路。1943年4月,丁文祥加入共产党,被任命为班长。因为孟村一带日军据点相当多,丁文祥就开始和战友们打游击,“我们神出鬼没,鬼子吓得都不敢轻易出来”。

  “除了大型战斗,平时每一次游击战,班上12个人都会有伤亡,我算是比较命大的。”丁文祥一直和战友打游击,1945年抗战胜利后被编为正规军,为山东第7师21旅63团排长。1950年,丁文祥作为第一批抗美援朝战士奔赴前线,1954年归国,后转业到临夏东乡县检察院。1985年,丁文祥在临夏州人民法院院长的职务上离休。

  对年轻人老人家也有自己的忠告:“那时候打仗,后勤保障跟不上,老百姓就把家里的麸皮送来让我们吃,所以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现在的年轻人一定要学习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也一定不能忘记国家和人民。”

  赵守杰:黄埔军校走出来的老兵

  “我最早在杨虎城将军的38军里,是地下党员,还在黄埔军校里学习过。别看我现在已经94岁了,每天至少还要学习3小时,已写了70本学习笔记。人这一生就要活到老,学到老。”94岁的赵守杰老人这样介绍自己。

 

                 赵守杰

  1920年,赵守杰生于陕西铜川。1937年,受一二·九运动和西安事变的影响,正在陕西三原中学读书的赵守杰加入由共产党组织的中华民族抗日先锋队,担任了渭河以北7个县的组织部长。

  1938年,党组织抽调进步青年到杨虎城的38军,赵守杰弃学前往。一年以后,在中条山抗战前线,赵守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地下党员。1939年11月,受中共38军工作委员会选派,赵守杰前往西安报考黄埔军校。在军校进行系统的两年学习后,赵守杰再次返回38军,前往中条山抗战前线。之后,赵守杰就一直在晋南中条山战斗前线。

  赵守杰说:“中条山是抵御日军渡河的重要战场,我参加了7个战役里面的“三二九”大扫荡、“六六”战役、“四一七”战役,打退了日军11次的进攻,双方损失都很惨重。”1942年,赵守杰离开中条山,来到洛阳一带防守黄河。抗战胜利后,赵守杰任平凉军分区副司令员。上世纪80年代,赵守杰以正师级别离休,目前居住在我市一家干休所。

  李世生:驻印抗战老兵

  今年90岁高龄的李世生老人,是此次活动中为数不多的几位远征军老兵中的一人。在谈及当年的驻印生涯时老人就一个字“苦”。不过在当时那样艰苦的条件下能有电影看,却是老人至今都津津乐道的事,虽然时间太久远,当时电影里究竟放的什么老人已经记不清了,但谈及此事老人依然是兴奋不已。

                 李世生

  天水甘谷人李世生,15岁那年加入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炮兵团,20岁远渡印度,成为中国驻印军的一员。“当时到了印度以后什么都没有,那就是一个苦啊,白天训练,晚上就要打仗,到后来物资紧缺,没吃的了就只能吃树皮。英国方面给派了一名教官来训练我们,结果教官的脾气不好,动不动就打骂我们。在随后几次战役里,我们的很多战友都牺牲了,能从战场上回来的少之又少。”

  在从印度回来以后,老人加入了人民解放军,又先后参加了潼关战役,解放兰州等战役。来参加这次活动,老人还特地带来了当时国民革命第一军军长张卓赠送给他的一把大刀。“当年我就是用这把刀去砍杀敌人的,现在老了,这把刀也就成了我的纪念和回忆。”老人告诉大家。

  李玉堂:百战老英雄

  “今天专门来纪念馆看一看,这个活动搞的非常好。过去我们的条件非常艰苦,现在生活好得很,解放后人民生活大变,吃穿住啥都好。下一代要记住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荣传统。”87岁的李玉堂老人感慨的说道。

                       李玉堂

  14岁那年,李玉堂参加抗日战争,也就是在那年冬天,李玉堂第一次真正的见到了什么是战争。为了掩护作战,他穿上孝服,跟着那些抬着棺材的老战士进屯留县的城门,从棺材里拿出手枪装备,才知道是来攻打日本人。“我记得我站在前面,送丧队伍一片哭声,走到城门口,就看见穿着孝服的老兵给个日本人让烟,那日本人瞪着我们,还捂着鼻子说着日语。”

  “其实那时候心里特别害怕,可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往前走,当把棺材里的枪拿出来,枪声一响,我就赶紧躲起来,从那以后我才知道打仗是什么。”李玉堂说自己的胆子是被逼出来的,从那以后,他算是正式成为一名抗战士兵。他挨过子弹,也被地雷炸伤过,一次又一次地闯过鬼门关,在李玉堂的腿上、腰上、头上都能找到战争的痕迹。说着李老指着头上的伤疤说:“一块弹片长在里面14年,后来才做手术取出来。”此后,李玉堂经历了大大小小100多次战斗。

  “比起死去的战友我要幸福,但比起现在的你们,我们太不幸了,因为经历的太多,看到的太多。”李玉堂说到。这些残存的记忆,让他的晚年多了一些伤感。“其实我不愿意想起那段日子,太残酷了。”打仗的那些年,拧着一股劲英勇杀敌,打死过日本人,击毙过国民党,看到过被刺刀刺死后的尸体,听到过那些厮杀的声音,可是现在,每当回想起这些,李玉堂说他再也不想听到,再也不想看到。(兰州日报)

 
友情链接  
     
主办:杭锦旗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电话:0477-6628297 E-mall:hjqwmbyx@163.com
蒙ICP备16003918号-2
×关闭
杭锦旗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