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汪兰英:为了那些特殊的孩子
作者: 发布时间:2014-09-11
9月的清晨,阳光洒满校园。明亮的教室内,一个温暖而有力的声音在领读:“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好,连起来读!”紧接着就传来阵阵发音不是很清晰的读书声。 这是在市特教学校六年级听力障碍班听到的情形。正在教学的是该班的语文老师汪兰英,她边打着手语,边一字一句地朗读着,眼神中满是鼓励。 汪兰英是个“80”后女孩,她甜美的嗓音、飘逸的长发,让人感觉到特别的温柔可亲。 汪老师说:“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尤其是对待特殊孩子的教育。” 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2002年,年仅19岁的汪兰英从相关专业学校毕业,来到市特教学校当起了班主任,这一干,就是12年。 “第一次来到这所学校,看到这群可爱的孩子,就感觉他们需要我,我要留下来。” 初次走上讲台,面对着一群听不到、不会讲的孩子,她遇到了很大的难题。“比如学习‘a’这个拼音,一般的小孩,你只要写下来,读出来,他们就明白了。可是我们的学生听不到,很难把黑板上写出来的拼音和它所代表的读音和意义联系起来。”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汪兰英凭借满腔爱心和自己所学,让孩子们摸她的声带,看口型,看黑板等方法,终于让他们了解了“a”的意义。后来她撰写的教学论文《浅谈聋校语文阅读教学》还在全国第三届现代特殊教育论文大赛中获三等奖。 “第一次听到他们发出‘a’的音节,感觉特别的欣慰。” 特教的老师和普通的老师不一样,他们不仅要教学生知识,还要照顾他们的生活和心情。 中午不能回家,和学生们一起吃饭;晚上和周末,老师们都要轮流留下来陪学生;遇到家长在外打工的学生,他们还要负责给他们买衣服等生活用品。 汪兰英有个8岁的孩子。她坦言,因为照顾学生,她几乎没有时间陪孩子。但自己有了孩子之后,她对学生们的爱没有减少,反而更加疼爱他们。 “我的孩子现在读二年级了,有一次我看他的家庭作业--看图写话,他一会儿就写好了,我当时就在想,这如果是我的学生,估计要一两天才能领悟,我觉得自己要更加关爱他们,让他们能像正常小孩一样。” 课堂上,学生张志意在认真的练习着朗诵:“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读完以后,汪老师竖起了大拇指,并大声地说“很好,很好!”对她进行鼓励。 张志意刚到班上时,几乎不能开口讲话,经过汪老师一个拼音一个字的教学,她如今可以朗诵一些短的诗歌。 “她的口语算比较好的。在我发现这点以后,就尽量鼓励她开口讲话,平时和她交流的时候,能用口语的都不要用手语,她现在进步很快。” 律动室内,一个女孩子跟着音乐跳着欢快的舞步,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如果不了解,很难想象她是个听力有障碍的孩子。 她叫吴晗颖,今晚要代表学校参加舞蹈比赛。“她刚到我们班上来的时候,有一次我看见她悄悄的在律动室门口,看其他的女生在那里跳舞,我就问她在看什么,她说我喜欢看姐姐她们跳舞。然后我就让她摆个姿势,压压腿给我看,觉得她的柔韧性挺好,于是就向律动老师推荐,律动老师觉得她也挺适合跳舞的,从那个时候起就练习舞蹈了。” 操场上,汪老师陪着孩子们奔跑着,嬉闹着,孩子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开心的笑容,和一份最童真的无忧无虑,在孩子们的心目中,汪老师是她们最亲的人。 学生潘啸翔看到我们在采访,就用不是很清楚的口语对着镜头喊:“我特别喜欢汪老师。” “每带一届孩子,都是九年的时间,从一年级来,到九年级毕业,可以说是我们见证了他们的成长,从一个懵懂的孩子,到有了自己一定思想的合格毕业生,感觉我们就像她们的第二父母一样的,有着很多的不舍;同时对他们也有期待,希望他们能够融入主流社会,跟正常人之间交流没有障碍,通过笔谈也好,手语也好,可以正常的在这个社会里生活,做一个对社会有用、品行好的人。 (黄山日报 记者孙冯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