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聚焦杭锦 公告公示 文明创建 身边好人 道德讲堂
我们的节日 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展播
志愿服务 未成年人 领导活动 文明影音 评论•深度 道德模范
文明实践在行动 创建全国县级文明城市动态

辽宁:开原农村互助志愿服务 从星星之火到百花齐放

作者: 发布时间:2014-11-21

 

  2014年8月和2014年10月,铁岭市志愿服务工作现场会和辽宁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座谈会先后在开原市召开,开原市农村互助志愿服务活动得到了辽宁省文明办、铁岭市委宣传部的高度赞扬和认可。生产互助、家庭互助、文化互助、公益互助等创新的互助内容,单向互助、双向互助、多向互助等灵活的互助形式、农民可以直接受益的互助效果,让开原市的农村互助志愿服务活动成为铁岭市,乃至辽宁省农村志愿服务活动的一面旗帜。

  志愿服务的开原经验:直面现实!用志愿服务破解农村生产生活难题

  开原市共有21个乡镇街,273个行政村,农村人口2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47%,改革开放以来,开原市农村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邻里友爱、团结互助的精神文明建设内容不断拓展和丰富。随着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工作的推进,开原市农村也出现了生产发展难、家庭生活难、子女教育难和村民关系处理难等诸多难题。如何破解这些难题,成为摆在开原市委政府面前急待解决的问题。

  在本世纪初,开原市北关村十几家养殖户,自发成立了“养殖互助组”,率先开启了以农村互助的方式破解农村生产、家庭生活、子女教育和农村和谐难题的探索之旅。

  北关村互助组发起人盖亚芹说:“以前,我们家条件不是太好,只靠几亩薄田和爱人打零工维持生活,上有老下有小的,也就撵吃撵穿吧,根本无力帮助别人。1996年秋,我和爱人合计养猪。可当时家里一个大子也没有,只好东挪西借凑了5000元钱,抓了20多个猪崽子,苞米也都是从乡亲们家里赊来的。那时也真难,起早贪黑,夹着孩子喂猪,一瓢米,一瓢食,喂得非常精心。喂了四个半月,猪出栏了,除了本钱赚了4000多元。第二年我们开始扩大规模,从20头逐步发展到200头,经济日渐好转。而邻居丁丙发家的状况依然没有变化,拮据时全靠抬钱过日子。一天他来找我,希望我能拉吧拉吧他。以前咱想帮没能力,现在咱有能力了就不能不帮。我爱人也是个热心肠,在他的指导下,丁丙发开始养猪。没钱买猪,我就把自己家的3个母仔猪赊给他,没有饲料,我们就替他做赊销担保。不懂技术,就主动上门指导,再慢慢带着教。一次,老丁家的猪得了痢疾,可把丁丙发吓坏了,连忙来找我爱人,我爱人不但免费给他家猪瞧病,临走时还把一堆预防药品送给了丁家。一年过去了,丁家3个母猪开始繁殖,存栏达40多头。一点点儿,丁丙发家脱贫致富。丁丙发是个有心人,头脑灵活,全组给猪接生属他在行。老丁富了不忘乡亲,参加互助组后主动扶持刘冬梅养猪,还把刘冬梅家给猪接生的活包了。丁丙发有了钱,在开原城里买了楼,后来又去了北京,有滋有味当起了北京人。在我和爱人的帮扶下,我们组20户居民有10个养猪专业户,15个志愿者。”这些年,盖亚芹和互助组成员一起共同养猪、互相帮扶,户年均增收1万元左右,通过互助活动大家拧成了一股绳,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块使,步调一致,日子越过越红火、越甜蜜、越幸福。

  盖亚芹建立互助组的消息在北关村不胫而走,这种“传递”互助形式,得到了当地村民的一致认可,一时间大家纷纷效仿,北关村村民以村小组为单位,根据各自需求和特长,组成互助组,在几年时间里,又相继建立了10多个类似的互助小组,自此,北关村的互助活动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

  曾经担任北关村互助小组组长徐秀英介绍说:“那时候,我们搞的只是简单互助,东家帮西家,干点地里活,或谁家出门,帮着照看照看孩子这些小事,因为都是自发的,也没统有统一的管理和模式。然而,这种放羊式互助,往往因缺乏统一调度,而造成帮扶的无序,主次不分,不能收到理想效果。”

  志愿服务的开原做法:突出互助!从“北关模式”到人人参与志愿服务

  “北关模式”受到开原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组成专门小组进村入户,进行实地走访调研,以北关村为例,提出了当前应如何加强开原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课题。调研认为,开原市农村素有出入相邻、守望相助、邻里相扶的光荣传统,采用“北关模式”发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得天独厚的先决条件和土壤。是一种非常好的互助形式,如果加以引导,努力培植,完全可以做为经验在全市各乡镇街进行借鉴和推广,完全可以成为独具开原地域特色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强有力的抓手和重要载体。

  为此,2009年,开原市成立了由市委书记担任组长,21个乡镇街的一把手作为成员的农村志愿服务活动领导小组,对农村互助志愿服务组的活动进行方向性引导,规模化引领,扩宽服务内容和服务范围,按照自愿结合、互助互利、取长补短原则,组建不同类型的“互助志愿服务组”。互助组一般情况由10户左右组成,因地制宜,就近就便,自愿参加,不得采用任何强迫手段和措施。当年,北关村就成立了互助组20个,人员800多人,互助形式也从以前单项互助,发展到现在的双向互助、多项互助,使村民得到了更多的帮助和实惠。

  为了加强对农村互助志愿服务组的管理,开原市把各乡镇街一把人作为第一责任人,负责农村志愿互助活动的开展,并将这此项工作纳入到各乡镇街相关检查和评比内容之中,对互助活动开展好的给予表扬奖励,重视不够、落实不到位、消极怠工的给予通报批评。此外,对农村互助志愿服务场所也提出了要求,要求每一个互助组都要做到六有:有办公地点或固定场所、有负责人员、有服务队伍、有服务对象和项目、有服务标识、有活动档案。村级互助组可依托村委会、村文化室、活动室等场所,开设棋牌室、电教室、阅览室等,为互助活动提供功能齐全的交流平台;互助小组可在各村交通便利、住所集中的区域设立固定场所(互助之家),张贴小组章程、小组成员名单等,为互助小组成员开展活动、学习、交流提供场所保障。同时,还制定了《农村互助志愿服务人才培训方案》,由市文明办牵头,定期邀请农业专家、保健医生、文艺志愿者深入乡村对互助组里的致富能人、文艺骨干、青壮劳力、“五老”、妇女代表集中培训,再由互助组成员进行订单式授课、流动式培训。

  来到金沟镇小湾屯村志愿互助活动中心,记者看到展示板、规章制度等一应俱全,一些妇女正在进行护理培训。

  “以前没经过培训,我们这些妇女,就是按照老方法对老人进行护理和照顾,对孩子只是简单的看护,经过培训,原来这里还有这么多的说道和门道,这回可真好,我可以利用学到的知识为老人进行科学护理,在孩子教育上也有了新的提高,避免好心办错事,愚昧无知,就太不值了。”参加过两期医疗保健培训的互助组成员张大姐说。

  拥有一千多年历史文化的开原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在广大农村民风淳朴,乡风文明、与人为善、互相帮助之风由来已久。2014年,开原市委市政府为加快推进农村互助志愿服务活动步伐,创造性把此项工作与志愿服务工作一并作为全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采取有力措施,以弘扬传统文化,构建和谐农村为目标,以提高农民幸福指数为基础,从科学、长效入手,出台了一系列推进农村互助志愿服务活动的制度,取得了较好效果。截止目前,开原市农村互助志愿服务活动已全面铺开,共成立农村互助志愿服务组550个,参组农户6000多户,惠及人口2万多人。

  生产互助:互相帮工,解决“种、收、栽、治”过程中缺乏劳力和技术等问题;在种植、畜禽养殖、农副产品加工等生产活动中互助,共同增加收入。

  三春不如一秋忙。秋天意味着收获,也意味着美好、幸福和希望。然而,2010年的秋天,对于裴广德来说,是他终生难忘的时光,各家各户地里的庄稼都收完了,只有他家地里的苞米还在秋风中孤零零的飘摇。儿子一年前外出打工,不到年节不回家,既使是秋收,儿子也请不下来一天假,再不收就要变天了。“多亏了赵金柱及时找来几个帮手,出人出车,连割带扒带占,一连用了三天时间,帮我把地里的活都干完了。我非常感激,要给工钱,大伙说啥也不收。”赵金柱是第6互助组组长。“这点事不算啥,以前在组里,老人家也同样帮过别人。通过这件事,对我也是一个教育,我得想个办法及时了解互助组内最先需要帮助的人。”这年秋末,赵金柱他们的互助组在政府的引导下,更新了服务思路,加强了组内联系。设立约请服务示板,谁家有需要或本组有活动都要在示板上写出来,然后由组长按照轻重缓急进行统一调配。

  北关村地势低洼,容易秋涝,秋收时活急活重。特别是割稻子,车子根本进不去,全凭人力往出扛,一旦下雨或被雪捂,用不了几天稻子就会发霉,一年的收成将前功尽弃。所以,一到秋收,互助组成员就抓紧忙碌,赶快抢收,以便腾出手来帮助别人。他们经常是两头不见日头,天不亮就下地,晚上吃饭得八九点钟。如果此时有人需要帮忙占苞米,互助组成员马上就会丢下饭碗抓紧赶去,甚至挑灯夜战。“不论谁家有活儿,大家都能主动帮上一把。也就是少呆一会儿,到手的东西,咱不能让它扔了。这样的事儿在北关村并不稀奇,都习以为常了。” 赵金柱说。

  北关村盛产大蒜,一到7月份收蒜、凉蒜时,你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天一阴大家就一窝蜂似地往地里跑,你帮我,我帮你,苫完东家苫西家,家里没人的也不怕,互助组自会有人帮忙。

  李广和家境贫寒,老伴和儿子都有白内障,能干地里农活的只有李老汉一个。赵金柱除了帮助李广和买种子和买化肥外,还事先和第六小组成员把他家的所有农活都分派好。种地、泡田、打药、秋收……一到干活时,李广和家地里帮忙的人最多,场面非常气派和壮观。

  赵占春,64岁,几年前得了脑血栓。一到秋收,老人就着急上火,老害怕庄稼收不回来。为了不让老人添病,互助组在安排秋收时,总是把他家排在第一位。

  村民临时外出,从不关窗锁门,整个村子,就像一家人。你恭我敬,你谦我让,很少有矛盾和纠纷。众人拾柴火焰高,北关村的农民彼此之间鱼帮水,水帮鱼,分田分地不分心。大家整天在一起,说说笑笑搞秋收,还真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赵大哥说 :“其实,我家在城里也有楼,但我不爱住,我离不开这块土地,离不开这里的人,更离不开我的互助组。”

  文体活动互助开展双学双比,互相帮助学文化、学技术,提高自身素质,争做新型农民,开展体育健身、文艺演唱等自娱自乐活动,努力提高幸福指数。

  以前农闲时节,打麻将几乎是农村的唯一娱乐。近年来,开原市加大了对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在全市273个行政村建成了  文化广场和  乡村图书室,为开展文化互助活动打下坚实基础,组与组、村与村的文化交流与合作,进一步丰富了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在后三村文化广场,一群衣着鲜艳的人们随着《最炫民族风》那高亢、优美的旋律翩翩起舞。“这个舞蹈是我们村文艺互助组组长李大姐手把手教我们的,以前我们除了扭秧歌,基本没有别的,有了文艺互助组,我们新学会了恰恰、广场舞和交际舞,光舞蹈我们就会十多种,这让我们非常开心,越来越感觉象个城里人。”56岁刘大娘一边跳一边喜滋滋地说。

  多年来,开原市将农村互助志愿服务活动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以活动为引领,组织开展了全市农村舞蹈、秧歌、书法、象棋等系列具有开原特色的比赛活动,依据民族特色,打造了白鹭洲年文化村和老虎头锡伯族民俗村。农民参加文化活动的热情空前高涨,开原市的农村文化互助活动也全面开花,大放溢彩。

  “每天坚持锻炼,别人都说我更精神了。”在开原市做生意的杨姐也是后三村互助组成员。“我每天在店里忙呼,感觉很累,就盼着下午能早点回来,吃完晚饭,跳跳广场舞或和大家到图书室看看书,那氛围别提多和谐了”

  在开原市273个行政村,一支支由民间艺人、热爱文艺创作的退休老干部、老教师、农村妇女等组建而成的舞蹈队互助组、秧歌队互助组、书画互助组等专项互助组,他们或活跃在乡村广场、或走进农家书屋,成为开原市农村思想文化建设的一个亮点,悄悄融入农民的生活,成了广大农民文化生活中一道必不可少的精神大餐。

  生活互助:互助家务,解决家庭急事、红白喜事等缺人手的问题;开展谈心活动,精神上相互慰藉;组织各种家庭互助活动,解决人手紧缺、婆媳关系、父母赡养、子女教育等家庭问题

  杨忠伟是开原市北关村第4互助小组的成员,他总说是互助组给了他们一家人第二次生命,让他们有了活下去的勇气。事情还要从2007年6月的一天说起,正在外村打工的杨忠伟接到电话,说家里着火了,杨忠伟着急万分,他担心的不仅是家里的财产,更挂念父母的安危。杨忠伟的父母都是残疾人,父亲有些智障,经常把家里的门锁上走窗户,如果着了火,父母出不来怎么办?想到这些,杨忠伟加快了速度。等杨忠伟赶到家时,厨房里存放的大量干玉米杆,引起火势迅速蔓延,只能眼看着火舌肆虐地吞噬着房屋,短短的十几分钟,现场烧得黑呼呼的狼藉一片,只留下前后檐墙和两座房山。好在父母安然无恙,提前被乡亲们抢救出来了。突如其来的火灾,让杨忠伟绝望了,他欲哭无泪,一下子瘫坐在地上。

  “别难过,你还有我们,我们是一家人,你的问题咱们互助组共同想办法解决,先带你的父母到互助中心休息一会儿吧。”互助组组长徐利义走过去扶起杨忠伟。

  随即,徐利义召开了互助成员大会,现场研究解决杨忠伟火灾救助方案,大家决定用最短的时间,为杨忠伟家盖一幢新房。盖房子首先要解决钱的问题,偏远的农村,家家户户都不算富裕,可是他们却有着金子一样的心。听说要给杨忠伟盖房子,村民们二话不说,主动捐钱,多的五十,少的十块……一下午就凑够了3000多元。事不宜迟,互助组成员们自发组成建筑队,发挥自己的特长,在组长的安排下,当天傍晚就开始开工盖房儿。沙石不够,乡亲们就从家里拉;木方不足,互助成员就找熟人要……妇女,孩子们也投入进来,为大家烧水、做饭,摘菜、洗碗。米、面、油都是互助组成员从自家带来的,还有的是乡亲们自发送来的。人心齐,泰山移。四天,仅仅用四天的时间,一座60多平方米的新房子落成了,杨忠伟喜极而泣。入住的那天,乡亲们又送衣服又送被褥,一切安顿得妥妥当当,杨忠伟擦亮火柴,开心地燃起第一把希望了的灶火。以后,凡属互助组指派的任务,即使困难重重,杨忠伟也会毫无怨言的完成。

  中固镇沙河堡村民留守妇女李丽华,最近正为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儿子唉声叹气,孩子上中学时,爱人就外出打工,对于孩子的教育有时觉得无能为力,李丽华加入互助小组后,经常和大家一起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大家边宽慰她,边把自家教育孩子的方法拿出来跟她分享。现在的李丽华健谈、开朗、自信,她的变化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家庭氛围和孩子的心理,现在孩子已经顺利考上大学。业民镇二寨子村,在互助活动中,加强了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在留守儿童中开展了“革命传统、文明礼仪、诚信行为、志愿服务、保护环境、生活自理、孝道文化、当家理财”等项系列活动,深受孩子们的欢迎。村内随处可见尊师重教、尊老爱幼、遵纪守法、文明经商、礼貌待客、互助互让的社会主义新风尚。

  公益互助:共同帮扶孤寡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等困难群体;积极参加农村志愿服务活动,承担公共卫生保洁、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宣传等活动。

  我国已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农村养老问题形势严峻,问题更加突出。2014年,开原市规划建设28个农村互助幸福院,以解决农村留守、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幸福院由群众自治组织运营,以老人自我管理、互助照顾为主,采取自我选择、协商互助、来去自由的管理模式。在抓好试点建设的同时,本着“因村制宜、量力而行、先行启动、逐步完善”的思路,各乡镇街互助幸福院建设工作已经全面铺开。院内设有活动室、休息室、图书室、幸福灶、卫生室等一应俱全,院外设活动休闲广场。

  “我们现在年纪大了,不能照顾别人了,镇里的互助组还要天天派人来照顾我们,给我们做饭,洗衣服,收拾房间,让我感受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后山村幸福院老人刘大爷说。

  中清河村在李家台镇不是人口最多的村,也不是地理位置最佳的村,这里却是李家台镇人均收入最高的村。村里共有420户人家,人口也仅有1530人,村里50%以上的人都在山东、黑龙江、安徽、上海、福建、广西等地打工或开工厂,是有名的留守老人村。由于村里的主要劳动能力都到外面打工了,家里没人照顾,为了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村里30多个党员成立了6个中清河互助志愿服务组。每个组员24小时开机,村里的老人和孩子有什么事情都可以直接给他们打电话。平时,分片到各家去慰问。留守老人王庆发说,中清河的留守老人非常有福,他们是想买东西有人送,种地时候有人帮。互助组成员知冷知热,没事时还来问长问短,在中清河,我们这些老年人活得特别舒坦、活得特别安心。

  在开原以助老为核心内容的互助小组大约有近百个,遍布21个乡镇街。

  炎热暑期,有清凉的固定场所可去,有辅导老师陪伴学习、生活。这是开原公益互助组为留守儿童开设的暑期托管服务。在开原市北关村的几个互助中心里,接受照看的留守儿童不像平时上学那样以学习为主,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了各种各样的游戏和活动,比如:魔术、下棋、打乒乓球、跳舞、跳皮筋等,运动玩耍之余,也有适量的文化学习。这种托管式的生活,让留守儿童十分惬意。

  北关村李秀芬说:“我们把互助组中文化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妇女集中在一起,安排具体的照看时间,两人一组,轮流在互助中心照看孩子,这种方式得到了村民的认可,他们都愿意把孩子送到这里来,孩子们在这里能玩、能学习,很开心,家长们也不用担心孩子的安全问题。”

  今年7月,开原市庆云堡镇河东村成立了卫生保健服务互助组,定期为村民宣传卫生保健知识,经常为老人进行身体检查,讲解保健知识,及时为困难群众送医送药上门,极大方便了年老、残疾及其他行动不便的群众。

  志愿服务的开原特色:内容多、范围广、形式活!“以人为本”方可“民愿从之”。

  农村志愿合作组织,最初起源于村民之间在农忙时节的“帮工”和“换工”,主要是用于生产劳动。开原市农村互助志愿服务是对以简单“帮工”为特点的传统互助组在新形势下的升级与改造。即:村域范围内,在有关部门指导下,以村民自主、自发、自愿为前提,通过信息沟通、资源互补、相互协助的形式,达到服务农民生活、提高农民经济效益,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目的。开原市农村互助志愿服务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是服务内容多:一是公共事物服务,包括农忙突击,环境保护、接水送电,矛盾调解等。二是助孤扶幼服务,针对空巢老人、残疾人、低收入家庭进行生活互助服务。三是公益服务,公益捐赠,献血等。四是教育服务,主要对农村留守儿童和问题少年,进行成长教育服务。五是农业技能服务,根据农业生产、农户增收开展的各项技术、技能培训服务。六是文化服务,包括群众文化、体育健身、休闲娱乐等服务。七是生活保健服务宣传生卫保健知识、育儿养生知识等项服务。

  其次是服务范围广 :开原市农村互助志愿服务活动主要以贫困户,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无保户,优扶对象,特困党员,外出务工人员家庭为重点服务对象。开展义务教育、普及科技文化知识、法律知识、扶贫开发、社会救助、优扶助残,敬老扶幼等互助活动。

  最后是服务形式灵活:临时服务是对需求分散、时间性不强的情况,互助组可以利用空闲时间进行互助活动。 长期服务是针对老年人、未成年人、外出务工家庭、低收入家庭、残疾人家庭为重点服务对象进行长期互助服务。  单向服务是互助组成员与困难群众采取一对一的形式,进行互助活动。双向服务是互助组成员间,互肋人员与受助人员间,互相扶持,发挥自身特长,帮扶对方,达到共赢。多向服务是包含两种形式。一是一对多,即由一名互助组成员,对多位受助群众进行帮助。二是多对一。集合互助组多人力量,对某一特困群众进行帮扶。

  开原市农村互助志愿服务活动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满足农民群众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重帮助农民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使他们与社会其他成员一起,共享精神文明建设成果。十几年来,开原市农村互助志愿服务活动的蓬勃开展,有效地破解农村社会现实问题、农村社会管理问题、农村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问题和农村志愿服务建设问题。使农村留守老人、妇女和儿童能够享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让农民自己管理自己,自己帮自己造血,自发自愿的投入到志愿互助活动中,使志愿互助成为一种习惯。农村互助志愿服务,优化了人际关系,集聚了社会之本,是推进农村经济文明建设的一条有效途径,它必将成为全市志愿服务工作的重要一翼,在三千平方公里的黑土地上,挟东风,带春雨,润万物争荣,催百花齐放!

 
友情链接  
     
主办:杭锦旗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电话:0477-6628297 E-mall:hjqwmbyx@163.com
蒙ICP备16003918号-2
×关闭
杭锦旗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