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聚焦杭锦 公告公示 文明创建 身边好人 道德讲堂
我们的节日 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展播
志愿服务 未成年人 领导活动 文明影音 评论•深度 道德模范
文明实践在行动 创建全国县级文明城市动态

【内蒙古70年发展报告之民生改善篇】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作者: 发布时间:2017-09-1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

    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贯穿始终的一条红线。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壮美画卷中,民生是最厚重的底色,共享是最温暖的主题。

    回首自治区成立70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坚强领导下,我区各族人民群众的生活显著改善,幸福感显著提升。

    自治区党委政府把民生放在发展的首位,贯穿改革始终,全面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人民群众有了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武警内蒙古总队医院的工作人员为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韭菜庄乡的贫困村民入户发放药品。

  脱贫攻坚按下“快进键”

  “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何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块最大的民生短板,不让一个困难群众在小康路上掉队,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等都能够得到充分保障,这是我区民生工作面对的最繁重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经过一场紧接一场的脱贫攻坚大会战,我区农村牧区贫困人口由2012年的197.8万人锐减到2016年的56万人,全区农村牧区贫困发生率由14.7%下降到4.1%。140余万人从贫困中拔出脚、昂起头,阔步走在增收致富奔小康的大道上。

  这5年,成为内蒙古扶贫开发史上减少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群众增收最快、农村牧区面貌变化最大的时期。

  干非常之事,行非常之策。面对脱贫攻坚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冲刺期,自治区党委政府拿出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各项决策部署,按照“六个精准”和“五个一批”要求,在扶贫开发的方式方法、体制机制、保障落实等方面展开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形成了举全区之力,聚全民之智,以上率下,高位推进,全面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的态势,走出了一条具有内蒙古特点的脱贫攻坚路子。

  把脱贫攻坚的责任扛在肩上、工作抓在手上,自治区主要领导亲自推动落实,逢会必讲脱贫攻坚,下乡不忘调研脱贫攻坚。今年元旦刚过,自治区党委政府就召开全区脱贫攻坚推进会,对脱贫攻坚进行再动员再部署。2月7日,自治区召开了全区派驻脱贫攻坚督导组动员大会。3月1日,自治区党委常委会学习传达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39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听取全区精准扶贫工作汇报,强调要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

  为了给脱贫攻坚提供强有力的人力和组织保障,我区调整充实了由自治区党委书记任组长的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立脱贫攻坚指挥部和推进组,向31个国贫旗县派驻脱贫攻坚督导组。同时,自治区38位省级领导干部“一对一”联系38个贫困旗县,409名盟市领导、1852名县处级领导、15.2万名党员干部,分别联系贫困苏木乡镇、贫困嘎查村和贫困户,实现帮扶工作全覆盖。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五级书记抓扶贫,最后都到嘎查村。全区通过自上而下层层签订责任书、立军令状,逐级压实责任,确保攻坚期内贫困旗县党政正职不脱贫不调整、驻村工作队不脱贫不撤离、帮扶责任人不脱贫不脱钩,形成了自治区、盟市、旗县、乡镇苏木、村嘎查五级书记抓脱贫的工作格局,构建起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

  为了给这个责任体系加一个“保险”,我区建立健全扶贫监督体系。制定脱贫攻坚督查巡查实施意见,对重点地区、重点项目开展专项督查和不定期巡查,解决突出问题,推动工作落实,实现了12个盟市、57个贫困旗县督查检查全覆盖。

  全区各地因地制宜,不断探索扶贫开发新思路新模式,做到了底数清、问题清、对策清、责任清。

  兴安盟乌兰浩特市开展“菜单式”扶贫,贫困户自主选择政府提供的20多种脱贫产业,验收合格后政府进行补贴。通过政府“备菜”、部门“配菜”、贫困户“点菜”,使扶贫资金项目安排更加精准,效益更加显著。

  赤峰市积极探索资产收益扶贫,通过“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方式,在114个贫困嘎查村,以资产收益、投资收益、理财收益三种模式,推动资产收益扶贫项目落地,投入财政扶贫资金4625万元,覆盖贫困户9404户、18906人,贫困户从中获得稳定收益。

  呼伦贝尔市阿荣旗创新大数据管理机制,开发应用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通过统计分析、精准监督、交流服务三大功能,实现对包扶干部、包扶措施和项目实施、资金使用的有效管理,解决了“怎么扶”的问题。

  从2013年起,自治区本级财政每年拿出4.75亿元扶贫资金作为风险补偿金,累计撬动金融扶贫贷款264亿元。与人民银行合作发放扶贫再贷款,与中国扶贫基金会合作发放中和农信小额扶贫贷款共计120多亿元,累计发放扶贫小额贷款380多亿元,47.6万户农牧民获得贷款。今年以来,我区进一步加大扶贫投入,“四个一百亿”投资计划基本落实。

  一个产业富一方百姓。我区全力推进脱贫攻坚重点工程,重在产业扶贫。采取菜单式扶贫、自建直补、先建后补等模式,因地制宜发展乳、肉、薯、菜等产业;采取“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的模式,密切贫困户与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致富带头人利益联结机制,使贫困户深度参与产业发展,实现稳定增收;探索资产收益扶贫模式,采取土地流转、寄养托管、扶贫资金量化折股等方式,使贫困户流转土地赚租金、就近打工挣薪金、资产入股分股金……产业扶贫成为脱贫攻坚的有力抓手。

  只有充分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脱贫才有基础,发展才可持续。从2014年开始,我区把原有13类扶贫项目精简整合为“三到村三到户”、金融扶贫、移民扶贫和雨露计划4项,把项目审批权下放到旗县,把项目的决定权、资金使用权交给了群众和市场。以放权促精准,把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实施权交给群众,变政府、干部包揽为群众自己给自己干,贫困群众谋发展、快脱贫、早致富的内生动力充分释放。

  金融扶贫、劳务输出、易地扶贫搬迁、生态建设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社会保障兜底扶贫等一系列工程,在内蒙古大地迅速推进。

  

  呼和浩特市生活困难群众领取补助金。

  棚户区变身“幸福城”

  “现在,大家都住进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喝上了干净的自来水,买东西村里有超市,看病有卫生室,新农合还给咱报销,学习有文化室,跳舞有广场,各方面条件都不比城里差。”赤峰市林西县十二吐乡苏洒汰村村民李国伟目睹着这些年来村里发生的变化,不禁感慨。

  “多亏了现在的好政策,不然我们一家还得住在50来平米的土房里呢,尤其是做饭,烟熏火燎的,特别不方便。现在好了,新房里装上了暖气、太阳能热水器,家电都换了新的,真是享福了!”说起新房,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苏独仑镇苏独仑村二组村民石二润打心眼里高兴。

  截至目前,内蒙古城市人均居住面积达31.39平方米,是1990年的3.5倍。农村牧区人均居住面积达26.07平方米,是1990年的2.2倍。

  安居方能乐业,居安才会心安。住房是人民群众最迫切、最现实的需要。

  2017年,兴安盟阿尔山市的9600多户棚户区居民搬进了新居。“习总书记来家时,我家的‘板夹泥’房只有38平方米。瞧瞧咱这新楼房,多敞亮!”阿尔山林区退休职工郭永财和老伴儿冯秀华说起家里的变化喜不自禁,“真希望总书记再来大兴安岭,再到我家做客,看看我家的新生活、新变化,看看林区的新环境、新气象。”

  曾经,只要提起北梁,包头人的第一印象不仅是落后的人居环境,几乎是贫困的代名词。北梁棚户区是内蒙古面积最大的集中连片城市棚户区,13平方公里、4.7万户、12.4万人,改造难度大。

  2011年和2013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两次深入北梁棚户区考察,提出要齐心协力打好棚户区改造攻坚战,尽快使群众从“忧居”变“宜居”。

  2013年,北梁棚改全面启动,住建部牵头、国家各部委鼎力支持,包头市几千名干部投入棚改征迁安置第一线。不到3年时间,一个个花园式居民小区拔地而起,十几万棚户区居民拥有了称心如意的新家园。

  唱歌、跳舞、健身、做手工、做理疗、写书法、练乐器……在北梁新区南三社区,这些活动每天都在服务大厅进行着。社区服务中心设有日间照料室、法律援助中心、文体活动室、书画室、图书阅览室、心理咨询室、信息化服务平台、党员活动室、妇女之家、志愿者服务站等,为4000多户社区居民提供着贴心服务。

  北梁是城镇棚户区改造的样本,也是内蒙古棚户区改造的一个缩影。2015年8月,包头市获得“全国棚户区改造示范城市”称号,成为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

  “十二五”期间,我区累计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145.2万套,完成投资2411.6亿元,超额完成国家任务,受益人口占到全区城镇人口的四分之一,实现城镇人均住房不足15平方米困难家庭的应保尽保;农村牧区危房改造完成75.3万户,完成投资450多亿元,受益农牧民达263万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约3692亿元,是“十一五”期间的一倍多,全区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和道路面积等5项指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健康内蒙古不留死角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内蒙古的医疗卫生工作正在走向深层次、精细化,不留死角。

  自治区成立70年来,居民人均期望寿命从解放前的不足35岁提高到目前的75.8岁,延长一倍多。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各族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显著提高。

  辽阔的内蒙古,平均每个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面积达到了275平方公里,这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5倍。由于地广人稀,一些偏远地区的牧民仍然无法覆盖到。

  从2012年开始,自治区累计投入1120万元,给超出卫生院服务半径5公里的每户牧民配备一个小药箱。小药箱里不仅有常用药和慢病药,还配备了智能血压计和血糖仪,患者在家中自己就可以检测血压和血糖,数据直接上传到乡镇卫生院的信息管理平台。

  在人口聚集的社区,家庭医生入户服务,让居民们小病早治、慢病早管。自2016年起,内蒙古自治区开始试点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截至目前,全区已有1322万人签约家庭医生,享受上门送药、家庭病床等服务,签约率达到52.8%。

  鄂尔多斯市康巴区什兴旺社区居民高拴女,15年前因患脑梗导致下半身瘫痪。以前,每个月她都要由老伴儿带着到医院做检查,现在她只要打个电话就能预约家庭医生上门诊疗。

  小病社区看,大病不发愁。农牧民患病住院治疗,有医保、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3条保障线。2016年,赤峰市敖汉旗通过整合资源,增加了商业补充医疗保险和大病扶贫爱心基金,形成了“3+2”医疗救助模式。三宝山村的村民丁玉芝老人是敖汉旗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去年被诊断为癌症患者,老人先后做了3次手术,住院治疗的总费用达到10万多元。

  “新农合给报了5万多,爱心基金报了3万多,民政给报了5000元,加起来报销了8万多,自己只支付了1万多元,国家的好政策给我们减轻了大负担啊!”丁玉芝的儿子段秀军话语里充满了发自内心的感激。

  2016年,敖汉旗建立大病扶贫爱心基金,对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城乡低保人员、农村五保人员、城镇“三无”人员和重度残疾5类人群中的大病患者进行再救助,经过各类政策报销后,对自付费用超过1万元的按比例进行再一次报销,使大病患者医疗费报销比例从过去的50%提高到85%左右。“3+2”大病专项救助模式目前正在我区全面铺开。

  在全区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因病致贫的比例最高,因病返贫率也很高,健康扶贫成为脱贫攻坚战中的难中之难、坚中之坚。对此,我区拿出了健康扶贫模式样本——乌兰察布市卓资县的分类救治、分级诊疗模式,慢病送药,大病兜底。基层医院就能治愈的一些疾病,由家庭医生团队负责诊疗救治;基层医院不能治愈的,通过信息平台直接转诊到上级医疗机构;对治疗后需要长期康复管理的,由上级医院再转回到基层医疗机构。

  我区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行免费体检,基本医保、大病保险报销起付线分别降低50%,报销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纳入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范围,设立贫困人口大病保障基金;实施“三个一批”行动计划,即大病集中救治一批、慢病签约服务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推进一站式结算服务、先治疗后付费和家庭病床等制度……一项项扎实有效的健康扶贫举措在全区迅速推开。分类救治、兜底保障,让越来越多的因病致贫群众稳定脱贫。

  今年,自治区特别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更是将贫困人口住院大病报销比例提高到90%以上,门诊报销比例提高到80%以上。

  “推进健康内蒙古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药品供应和质量安全保障机制,促进蒙中医药发展,实施食品安全战略”等内容,已经明确写入自治区“十三五”规划。“健康内蒙古”建设正在全面推进。

  全方位提升民生温度

  一个社会的温度,取决于“底线”的刻度。让群众基本生活有保障,内蒙古担当使命,见诸行动。

  就业乃民生之本。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区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低于4%的目标控制值。2013年至2016年,全区城镇累计新增就业108万人,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或落实就业去向56万人,26.34万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失业人员再就业26.77万人,均超额完成目标任务。

  呼和浩特市新城区的杨慧清2016年成为家里第一个就业的人,改变了一家人靠低保生活的状况。“家里的负担减轻了不少,父母的笑声明显比以前多了。”有了工作的杨慧清说。

  在全区,像杨慧清这样的家庭不是个例,全区的“零就业”家庭始终保持了动态清零。

  2016年初,内蒙古全面启动“创业内蒙古”行动计划,实施了创客逐梦、创业筑巢、创业领航、融资畅通、青年创业、返乡农牧民创业等6项计划,激发了一批批创业者勇立潮头,带动创业就业。目前,自治区已经建立了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全区3264个苏木(乡镇、街道和社区)全部建立了劳动保障工作站(所)。兴安盟的“突泉焊工”、乌兰察布市的“乌兰美家政”、巴彦淖尔市的“爱得美妆”等一批培训品牌已经叫响。

  砥砺奋进的5年中,我区的社会保障政策体系逐步完善,覆盖人群不断扩大,待遇水平逐步提高。

  2016年7月,包头市在全区率先实现城乡医保并轨,不但让农牧民享受到了和城里人一样的医保待遇,待遇标准也得到提升。

  一个个场景组成了自治区社会保障的全景图:截至2016年底,全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736.1万人、失业保险参保241.1万人、工伤保险参保303.1万人、生育保险参保305.2万人,比2012年分别增加了182.2万人、8.3万人、54.2万人、30.9万人。医疗保险参保覆盖率达到95%以上,超过了国家的目标要求。

  养老保险方面,从2013年起,自治区连续4年调整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年均增长10%左右。从今年1月1日起,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再次提高20元,全区222.8万人享受到这一待遇。

  2016年,全区城镇职工、城乡居民医保政策内住院费报销比例分别达到86.7%和74.7%,大病保险平均报销比例达到60%,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医保最高支付限额达到当地职工平均工资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6倍,有效减轻了参保群众的医疗负担。

  我区着力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扩大企业工资集体协商覆盖面,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增加低收入劳动者收入,加快建立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体系,让收入更加公平合理,让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民生保障大网织得更牢更密。着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成为其中引人注目的亮点。

  5年来,自治区实施两轮学前教育3年行动计划,学前教育普及程度提速明显。全区目前已有幼儿园3672所,在园(班)幼儿60.75万人,比2012年增加11.53万人;学前3年毛入园率达到90.82%,比2012年提高19.1个百分点,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3.42个百分点,入园难、入园贵、入园远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2016年10月,我区又有34个县(市、区、旗)通过了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认定。至此,全区累计达标县(市、区、旗)达到61个,越来越多的孩子享受到了均等优质教育。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普及水平也明显提高。截至目前,我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8.71%,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普通高中教育进入优质特色多样化发展新阶段,现代职教体系初具雏形,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33.7%,“双一流建设”拔锚起航。民办教育在规范中稳步前行,在校生达到42.93万人,比2012年增加7.04万人,年均增长4.58%。

  民族教育在自治区教育发展中最为抢眼。得到“优先重点”发展的民族教育,在事业发展规划上优先谋划,在财政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资源配置上优先安排。目前,蒙古族聚居地区基本普及了学前蒙汉“双语”教育。2016年,各学段少数民族在校生比例达到27.69%,超过了全区少数民族人口所占比例。民族学校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等主要指标均高于全区平均水平,少数民族受教育规模和程度实现历史新高。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我区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新突破,民生资金投入逐年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升,社会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同享改革红利,共享发展成果,各族干部群众“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的步伐更加坚实有力。(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李文明)


 
友情链接  
     
主办:杭锦旗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电话:0477-6628297 E-mall:hjqwmbyx@163.com
蒙ICP备16003918号-2
×关闭
杭锦旗发布